故宫的一些历史小故事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分享

故宫名字的由来
故宫原名紫禁城,是因为天帝住“紫宫”,那天子也要住“紫” 。至于禁城就容易了,皇宫内院,岂是老百姓随意走动的地方? 1
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“北京政变”,赶跑了还躲在紫禁城中的溥仪 。第二年,成立故宫博物院,供百姓参观 。从那时起,紫禁城变成了“过去的皇宫”,所以被称为故宫 。
午门的谬误
午门,是紫禁城的正大门,但不是皇城的正门 。皇城的正门是天安门 。午门因位于正中子午线上而得名 。
午门主要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 。常听说“推出午门斩首”,在皇宫的正大门杀人?大家想多了 。午门跟本就不是杀人的地方,“柴市”或“菜市口”才是 。只是明朝时候大臣忤逆了皇帝,会被摁在午门打板子,而且有没熬住被打死的,所以大家对午门这个地方很忌惮 。时候久了,以讹传讹就成了“午门斩首” 。
故宫的地砖
故宫里当然没有孬东西,什么都要讲究,就是故宫各大殿的地砖抠出一块来,也够你小康几年的了 。那个叫“金砖”好,只不过金砖不是金子做的,是用苏州的土做的,土要“黏而不散,粉而不沙”,选好了先晾一年,去去“土性”,然后再泡开成泥团,让牛去踩,直到瓷实得连气泡都没了,再进行塑形 。砖坯要先阴干大半年,然后入窑 。入窑后先烟熏一个月去潮,然后经过劈柴烧一个月,整柴烧一个月,松枝烧四十天,这才出窑 。出窑的金砖必须“敲之有声,断之无孔” 。如果一窑中有六块不过关,这一窑就全废 。出了窑还没完,还要打磨和泡油,最后成品的地砖和镜子一样能照人 。
好家伙,这一窑砖,别说手艺材料,单说功夫,整整两年多,多少大瓦房都盖了 。
隆宗门上的箭头
嘉庆十八年,在太监的引领下,天理教起义攻入紫禁城,虽然最后被镇压了,但激烈的战斗却在故宫的隆宗门上留下了一个箭簇,一直到现在还在 。
隆宗门是连接皇宫内外庭之间的一道门,如此要害的地方一直插着一箭,难怪清朝在嘉庆之后每况愈下呢 。
故宫的铜缸
故宫里有很多铜缸,上面被刮的一道道的,是就要这效果还是后来被破坏了?故宫里的铜缸又叫“吉祥缸”、“太平缸”,主要用来储水防火的 。铜缸原本都是鎏金的,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,在紫禁城大肆掠夺,甚至连铜缸上的镀金也被用刺刀挂去,那些刮痕正是当时刺刀留下的 。
神武门的由来 神武门其实就是玄武门,故宫的北大门,南朱雀北玄武 。但是康熙皇帝叫玄烨,避讳这个玄字,所以改成了神武门 。
故宫的房间数为什么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?
明成祖朱棣其实是个很有雄心的人 。紫禁城原本他想建宫室万间 。但后来据说天宫才万间,想想人间谦虚点,差半间吧 。
差的半间在文渊阁 。文渊阁是个二层楼,楼上一整间,楼下六小间 。但楼下西头的一间尤其小,古时四根柱子算一间屋,这屋只有两根柱子,所以算半间 。
事实上故宫历史上多次火灾,房屋的数量也不断变化 。现代人计算故宫建筑群,计980座8708间 。
【故宫的一些历史小故事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分享】大门上的铜钉
门大了,自然要用板子拼出来,慢慢的就出现了门钉 。到了清朝门钉早已变成了装饰品或级别的证明 。门钉为铜制,故宫是皇家最高等级,每扇门横纵各九列,共九九八十一颗门钉 。只有东华门例外,东华门俗称“阴门”或“鬼门”(走棺材的),所以门钉用“阴数”,就是偶数,所以是纵九横八,共七十二颗门钉 。
太和殿上无满文
不知大家发现没有,故宫内廷的宫殿,如乾清宫、坤宁宫等匾额上都是满汉两种文字,而外廷的宫殿如太和殿等都只有汉字 。
明朝时候的故宫当然不会有满文,满文匾额是顺治皇帝加上去的 。一直到大清结束,袁世凯闹“洪宪”,引发民怨 。为了向百姓们强调他不是复辟满清,所以把外廷匾额上的满文都去除了 。这不过这样的小动作与他逆行历史潮流相比,实在没什么作用,所以他的皇帝梦也仅仅做了83天而已 。
故宫的世界之最
故宫前面的天安门广场,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;故宫是世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,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木建筑群,“墙倒屋不塌”就是对木结构优势的描述 。

故宫的一些历史小故事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分享

文章插图

故宫的一些历史小故事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分享

文章插图

故宫的一些历史小故事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分享

文章插图

    推荐阅读